- 从化旅游
- 从化介绍
-
- |
- |
- |
- |
- |
- |
- |
【字体:大 中 小】 地区概况
从化市地处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的过渡带,属广州市县级市。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花都市交界,北面同佛岗、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东经113 。17'至114。04',北纬23。22'至23。56'。
全市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境内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公里,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公里。
[地形特征]:
从化市属半山区。市东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南部以丘陵、谷地为主,西部以丘陵、台地为主。市内最高点为良口的天堂顶,海拔1210米,是从化市东部与龙门县的分界山。最低点为太平的太平村,海拔16.3米。市区街口镇中心区(市政府大院),海拔31米。境内川流纵横,主要有流溪河、琶江河和莲麻河,年均水量22.7亿立方米。
[气候特征]:
从化市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5~21.4摄氏度,年平均雨量1800~2200毫米。日极端气温记录为38.1摄氏度和零下7摄氏度。四季特征为春季冷暖多变,阴湿多雨,有“倒春寒”;夏季晴多温高,时有大风和暴雨;秋季气爽少雨,常遇干旱和“寒露风”;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常见霜冻。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等。
[自然资源]:
市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钨、锡、铋、钼、铜、铁、钽、铌、铅、锌、黄金、钴土、绿柱石、莹石、钾长石、石英石、大理石、水晶石、高岭土等48种;地下水资源主要有热水各矿泉水,温泉风景区热水泉眼有13处,日涌量约1400立方米,水温最高70摄氏度,含弱放射性氡和对人体有益元素,有重要的医疗价值。云台山矿泉水含有钾、钠、钙、硅等32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日涌量约300立方米,已开发作保健饮料;植物资源有栽培植物119种,野生植物中有油料植物60多种,药用植物有200多种,纤维植物有几十种,观赏植物有名贵的野兰花等;野生动物资源丰富,较珍贵的有金钱龟、蟒蛇、南狐、果子狸、穿山甲、鹿等。这些资源为从化人繁衍生息提供了条件。
[历史文化]:
从化市历史悠久,,这里出土的文物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从化在500多年前建县时,隶属广州府。从化人民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荣历史。明清时期,这里发生多次农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抗日战争期间,在著名的粤北第一、二次会战中,从化是主战场,从化人民配合国民党军队重创日军,遏制日军北犯,俘日官兵多名,击毙2900多人,击毁运输车百多辆,缴获大炮、枪械、马匹一批。
[编辑]历史文化
五百年前,现顺德的地方称“太艮”。相传黄萧养起义迫使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持统治,如为加强封建统治,对数十万“战俘”安置采用怀柔政策。朝廷在北划出土地叫“从化”。文物考古:
钟楼古村落
欧阳磊
欧阳磊(1892~1967),字克难,号佐邦,广州从化县江埔凤院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1922年任大元帅府警卫团二营三连排长。1924年任粤军第一师第二旅三团一营副连长。192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十六师四十六团少校参谋,第十五师军需处长。1927年任增城县县长,1937年8月任琼东县县长。
1938年9月至1940年4月任清远县县长。任期内,他关心生产,为了避免战争的影响,动员业主把工厂迁到农村安全的地方;他积极抗日,经常利用星期天向县城各界人士宣传抗日救国。他还为当地人民铲除了掠夺民财、无恶不作的土皇帝。
1940年10月任从化县县长。1941年任第七战区第四挺进纵队副司令。1943年任第一五二师副官处长。任职期间积极创办了良口中学,并连续6年兼任该校校长。良口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的据点。当时在良口中学任教的地下党员有陈国梁(中共从化中心县委书记)、冯康(中共从南特派员)、蔡炳煌、巢海周等。他曾经掩护过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如帮助巢海周打入县城,搜集情报,刺探军情;还帮助巢海周打入从化县参议会,最后还帮助巢海周脱离险境。欧阳磊曾发动捐款扩建温泉中学,使该校增设了高中部;还在温泉筹办了一所崇文小学。
1947年当选为广东省参议会参议员。1948年任广东省第一区行政公署专员兼少将保安司令;1949年4月,任广东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7月,曾下令围剿位于番禺县凤凰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直属先遣总队本部,使总队长、政委以下7人当场牺牲,另4人被捕,于广州解放前夕被杀害。
1949年秋移居香港,1967年4月3日病逝。
李务滋
李务滋(1893~1974),号伯潜,广州从化县(今从化市)人。幼读村塾,10岁转学到广州。小学毕业后,投考黄埔陆军小学,毕业时适逢辛亥革命,随邓仲元师长参加惠州起义。不久,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后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至民国8年(1919)毕业,见习于北平近畿第十五师,任少尉,后转山西督军署任中尉副官兼军事杂志社编辑。1922年秋,在粤军第一师任上尉副官,兼第一团教育连长。不久升任第一团中校团副,参加北伐援赣之役。1923年参加西江讨陈讨沈之役。1924年任十三旅司令部参谋长。1925年任十二师司令部少将副师长,参加东征,并筹备第四军军校,任上校校务主任。1926年任十三师上校参谋长、十三团团长。1928、1929年任十八师中将师长、第五军第六旅少将旅长,驻守惠州。
1932年8月至1936年9月,李务滋任从化县县长。任职4年期间,积极兴办水利,修筑公路。城郊蓝田地区,每年夏季洪水淹没稻田、村庄,他动员民众,求援于驻军,修筑一条3公里多长的蓝田基围。为了解决黄场、康村、陂下一带的旱灾,他取得乡绅、民众的支持,建成了龙潭水利工程。还修筑了街口至太平场,街口至温泉、良口,街口至横杆等地的公路;开辟温泉名胜,使之成为华南疗养胜地。李务滋热心从化教育事业,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于1932年拨出专款,筹办了一间师范学校,亲自书写校名牌匾。他经常关心从化县立初级中学和县立第一小学经费、师资、设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936年和1948年,李务滋曾两度出任新会县县长。任职期间,领导群众积极抗日。1939年3月28日,盘踞广州的日军大举侵犯新会,身兼第五游击司令的李务滋亲率不满千人的团队与敌周旋,血战6昼夜,使日军不能得逞。在缺少援助的情况下,仍秉承上级命令,向日军袭击,使其不敢西犯。抗日战争期间仍坚持施行政令,使县境大部分地区仍能维持正常秩序;并能关心民众疾苦,如指示县财政局和教育经费管理委员会清发积欠县立学校教师的七八个月工资;调解了三江、龙泉两乡为争夺“护沙费”而发生的械斗。他在新会的政绩,为民众所称赞。
1941年9月至1942年8月,李务滋任五邑民众督导处中将主任。1942年12月至1944年4月,任第七战区广阳守备区中将指挥官,屡挫日军的进犯,得到国民政府嘉奖。1947年8月,被选为新会县参议会议长。
1949年底移居香港,1958年迁居台湾。1974年9月26日在台北病逝。
谢瀛洲
谢瀛洲(1894~1972),别字仙庭。广州从化县人。父谢耀堂为广东省咨议局常驻议员。谢瀛洲少时先后入从化县立高望小学堂、广东存古学堂。后入上海教会开办的藩古学校学习法律。民国五年(1916)膺选半官费生,赴法国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本科毕业后转入该校研究院,1924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1924年回国,由林云陔引荐面谒孙中山,被委任为大元帅府法制委员,并加入国民党。不久应邹鲁之聘在国立广东大学法学院任教授。主讲“宪法”、“行政法”和“国际公法”等课程。1925年后任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参与组织国民党发起广东省及广州市学生联合会,以及广东机器业、油业工会等;参加编辑《青年月刊》、《孙文主义月刊》、《社会评论》等刊物。其间还在省民政厅长古应芬开办的课吏馆兼任教务主任,后林云陔辞馆长职,由他接任。在此期间他写了一部浅释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论五权宪法》,行销一时。
1927年初,一度兼任李济深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1927年春参加广州国民党当局的“清党”,积极进行反共活动。1927年夏赴南京任中央大学法学教授。同年底,应北平大学李石曾之邀,任该校法学院院长。1928年曾兼任国民政府考试院参事,不久去职。1930年冬,受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魏道明举荐,任该部常务次长,仍兼北平大学法学院院长两年。在任司法行政部常务次长期间,创设中央法官训练所,兼任所长,培养了一批司法人员。
1932年春,应广东省政府主席林云陔之邀,回广州任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任内首创全省中学毕业会考,为全国实行中学毕业会考之第一省份。他还倡导国民职业教育,创立广东省立高级工农职业学校,培训国民就业技能。他曾积极筹组勷勤大学,为该校筹备会和董事会成员,并倡议开办工学院。其后,在他的主持下还开设了广东民众教育馆,力促民众普及教育。他还在家乡捐资兴建了以其父名命名的“蔚南小学”,该校一律免收学费,教职员薪金统一由他负责。在这段时期,他还兼任了广东省第二次高等考试监试委员和全省法官典试委员会委员。1934年夏,他转任广东高等法院院长。在此期间,他还兼任广东法科学院院长,西南政务委员会委员。
1936年夏,受聘任国民政府审计部驻粤审计委员,兼任广东省政府审计处长。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他率审计处职眷160余人辗转粤北,随省政府三度迁移,坚持执行战时审计制度。
1945年夏,应司法行政部长谢冠生之邀,赴重庆再度出任该部常务次长。不久,随国民政府还都南京,继续任职。1947年夏去台湾,同年当选为行宪“国大代表”,并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1948年春,再回南京续任司法行政部常务次长。同年秋,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王宠惠提任他为最高法院院长。
1949年10月去台湾,任台湾“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院长长达18年之久。1972年逝世。
陈汝针
陈汝针(1955~1979),广州从化市人。1963年至1974年,先后在高平小学和龙潭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努力学习,团结同学,尊师守纪,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974年7月,陈汝针高中毕业,不久被高平小学吸收为民办教师。他努力钻研教学业务,认真备课,耐心教育后进学生,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不断进取。
陈汝针受到在部队当兵的二哥的影响,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向往中国人民解放军。1976年3月,他参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父母勉励他到部队后要像二哥那样,好好锻炼,为国争光。陈汝针表示:“我入伍后一定好好干,绝不给双亲脸上抹黑。”他被分配到某部78分队当战士,驻在惠阳,参加军政训练。1977年4月,陈汝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升任班长,还代理过一段时间排长。他勤学苦练军事技术,军事训练成绩显著,成为军中训练尖子;曾代表五十五军参加广州军区的军事表演,他所带的班还受到广州军区首长和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接见。1978年底,他随部队调防到广西省龙州县,准备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出征前,他给家人和家乡公社武装部、大队党支部写信,表示在这次对越作战中,“一定要英勇杀敌,为国立功,要打出军威、国威,为家乡父老争光、争气。”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2月25日,陈汝针所在的部队向那卡山地区发动进攻。激战中,他为掩护战友而中弹牺牲。
军政治部为了表彰他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给他追记了一等功。
[编辑]交通信息
从化全市公路总里程1000多公里,国道105、106线贯穿全境,京珠高速公路穿越西南部,在棋杆镇设有出入口。街北高速公路(街口——北兴广州新国机场)、广州北三坏正在规划兴建。全市570多公里村道进行了硬底化改造,形成以国道、省道以及高速公路、村道为骨架的车通八达公路网,与广州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的优势逐渐凸现。从化交通便利,毗邻临近的花都火车站(广州火车北站),到广州火车站和清远源潭火车站也只需40分钟。从化市区从发,到广州新国机场只有30分钟车程,到广州黄埔港、花都港60分钟车程。
从化市就近火车站——广州北站。广州北站位于花都区花山镇。1999年9月15日,经国家铁道部批准后更名为广州北站,并把原来的北站更名为江村站,完成了广州北站的三易其所。该站距广州站28公里,建有总面积2.3万多平方米的车站客运大楼,内设6个候车室,它将成为广州地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分担了广州火车站的部分客流。
广州北站规划范围北起云山大道,东起站前路,南至新华路至望岗大道一线,西至新街大道,用地面积67.38公顷,远期将建成可供停靠30对始发终到列车、年发送旅客能力达18089万人次的规模。
另外,从化到广州火车站和清远源潭火车站也只需40分钟。
从化市公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是广州沟通粤北的交通要塞。区内有多个公路客运站,如从化汽车客运站、广州交通集团从化客运站、从化安顺公司河东客运分站、从化运输公司客运分站,以及从化客运服务中心站等。
- 旅游专题
- 度假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