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字体:大 中 小】 地区概况
古浪县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端,东靠景泰,南依天祝,西北与武威接壤,东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相邻。全县辖9镇,11乡,249个村,190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8万人。总面积52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万亩,其中水浇地5
6万亩,正常年景播种80万亩左右,另有可开垦宜农荒地49万亩。县境内区域类别多,自然条件差异大,从南到北,依次为二阴山区、浅山干旱区、井河灌溉区和荒漠区。海拔在1500—3469米,平均海拔2500米,年平均气温5.57℃,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蒸发量在2292毫米左右,无霜期142天,是河西走廊向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过渡的结合部,属全省18个干旱县和省列41个国扶县之一。
县内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豆类、洋芋、糜谷、啤酒大麦、苹果、葡萄、瓜菜及畜产品等。矿产资源以石灰石最为丰富,探明储量在4.5亿吨以上,碳酸钙含量99%;煤炭、石膏、花岗岩、铁、铜、高岭土、粘土、重晶石、砂金等矿藏也有可观储量和较高开采价值。全县现有国有、二轻集体工商企业30户,其中工业企业20户,涉及建材、化工、医药、煤炭、食品、造纸、油品、面粉等10多个门类,有原煤、水泥、碳酸钙、麻黄精粉、电石、石灰氮、双氰胺、氨基肌盐、浆板纸、卫生纸、啤酒麦芽、地毯等40多种产品,部分获得部、省优称号。
古浪山川奇峻,风景秀丽。省级自然保护区昌灵山,素有“瀚海绿珠”、西北“小武当”之称,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香林寺、石门山、寺洼台等地苍松翠柏,甘泉凛冽,鲜花争妍,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县境内共有文物保护点187处,其中省级7处,县级180处;馆藏文物1279件,较为典型的有仰韶、马家窑、齐家、沙井等文化类型的彩陶及汉代青铜器、唐代鎏金佛、宗元瓷器等,以明清水陆画及《甘珠尔》大藏经最为著名。
县境内兰新铁路、312国道纵穿南北,干武铁路、308省道横贯东西,县乡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程控电话并入国内自动交换网,无线寻呼、模拟移动电话开通使用,交通极为便利。
[编辑]历史文化
古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早在4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文初化的原始部落在这里渔猎游牧,休养生息。
古浪在夏商时期属古雍州,西周时期由西戎牧驻,东周及秦时属月氏,汉初为匈奴所居。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攻取河西,置设河西四郡,在武威郡下置苍松、次、朴
3县,此3县管辖区域约为今古浪全境及天祝藏族自治县、凉州区的部分地方。东汉曾改苍松为仓松。三国时,古浪为魏地,县名仓松。十六国时期,前秦和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史称"五凉"更替统治,先后置昌松郡、东张掖郡、魏安郡,分别辖昌松、
次、朴 等县。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先后置昌松郡、魏安郡,分别辖昌松、
次、莫口、温泉、白山等县。隋置昌松县。唐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凉州都督郭元振重视民族团结,在古浪峡口筑和戎城,之后称和戎县,后又改为昌松县。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为吐蕃占领,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率归义军收复凉州,昌松故地,复归于唐。北宋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为西夏国所属,属西凉府。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为蒙古族成吉思汗占据,归元所属,在和戎城设巡检司,属永昌路。明初为屯守所,属庄浪卫。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凉州千户江亨因水名改为古浪,筑城于今治所。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设古浪守御千户所,属凉州卫。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设古浪县,属凉州府。中华民国成立,沿袭清制,置古浪县,为甘凉道所辖。1927年废道,属甘肃省政府。1935年属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属武威专员公署。1949年9月13日,古浪解放,成立古浪县人民政府。
[编辑]交通信息
古浪县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纵穿南北,省道308线、干武铁路横贯东西。国道312线系"上海至新疆伊宁"的国道,在县境内共长46公里,呈南北走向;省道308线称为"海(宁夏海源)古(浪)"公路,与国道312线在双塔相连,在县境内共长99.7公里。武古路、十条路、大海路等7条县内公路,构建起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