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字体:大 中 小】 地区概况
.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辖24个乡镇,面积1861平方公里。人口35万。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存留。是氐民族的摇篮,秦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漫长的岁月中,这块古老的土地数度辉煌,为华厦文明作出了贡献。“仰则观象于天,府则观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尤物之倩”的华夏人始祖——伏羲诞生于斯。历史上这块蜀陇往来要冲之地“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楚汉相争、汉光武平蜀、诸葛亮陆出祁山、吴、吴抗金,直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都在西和留下足迹。魏晋时期,公元296年,略阳清水氐杨茂搜在此建立政权,史称“九池国”,历四百余载。西和养育了汉代辞赋家赵壹,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游历,吟唱出“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彪炳千秋、脍炙人口诗章的佳境,更是苏轼魂牵梦萦的地方。腾迹历历,史册煌煌。
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的西和,物淮南北东西,地下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平均海拨1692米,平均气温8.4℃,无霜期149至214天,日照照1500至1800小时,降水量451至734.7毫米.粮食生产一年一熟,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蒿麦等。野生值物1000余种,药用植物358种。随着生产技能的提高,半夏人工栽培与加工取得成功,年种植面积5000余亩,产量6430吨,加工出口250吨,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北最大的半夏集散地。试验截植山茱萸,西贝母已获成功,并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济林果以花椒、麦果为主,南部初步建成花椒基地,北部建成麦果基地,均已挂果收益。农村产品加工形成以洋芋加工为主,年加工原洋芋1.5亿斤,还有地毯、草编工艺等。畜牧养殖已建成部分肉牛、小尾寒羊、良种猪、肉鸡等生产基地。这些项重点产业年产值1亿元左右,已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西和更以雄厚的矿产资源而驰名。金属矿产有铅、锌、锑、金、银、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大理石、冰洲石、硫磺、泥煤等。县境内东部属全国铅锌第二大矿床西成铅锌矿带之北翼,储量3546万吨;南部山区的崖湾锑矿号称全国第三大锑矿。储量521万吨;沙金、岩金遍布全县,处于陕甘川三省“金三角”地带,储量约10吨。目前已建成铅锌采选加工企业12户,年采矿40万吨,日处理1650万吨,锑采选企业3户,日浮选300吨。年产铅精矿6500吨,锌精矿39000吨,粗铅2400吨。黄金堆浸企业23家,年产黄金50公斤,境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3313千瓦,可开发量为12079千瓦。可供开发利用水面1300亩,目前养鱼260万尾。
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为西和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活力。1996年,全县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内生产总值30100万元,人均838元;工农业总产值36185万元;财政收入2246万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24个乡镇全部通电,乡至村通电率达80%。县内公路总长471公里,16条公路连接全区其他8个县,往北有通往陇海线天不火车站的三级线道,往东北、东南有通往陕西、四川的四级县道。3000门程控电话与全国并网直拨,移动电话即将开通。通讯联络极为便利。
西和县1989年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防护林建设县之中,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之一,并被列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甘肃段“一岸两翼”范围。又是甘肃省五个经济开发试验小区重点县之一。享受国家、省、地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编辑]历史文化
唐置汉源县,宋为西和州,明改西和县。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2000年,西和县辖2个镇、22个乡:汉源县 长道镇、石堡乡、西峪乡、大柳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马元乡、晒经乡、姜席乡、赵五乡、十里乡、何坝乡、河口乡、洛峪乡、喜集乡、大桥乡、蒿林乡、太石河乡、石峡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