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字体:大 中 小】 地区概况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6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28万多人,下辖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9月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
石狮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台胞近30万人,祖籍石狮的台胞达30多万人。广大侨胞和港澳台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热心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几年来捐办教育、医疗卫生、乡村道路、以园等公益事业的资金达3亿多元。
石狮素以小商品市场著称于世,全市共有18条商业街道,8个专业商品市场,6座商业中心,个体工商户达9000多户。 1997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70亿元。建市以来,石狮市场不断完善、不断扩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贾、游客前来购物、观光。同时,60家联运站把石狮产品快捷地运送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1200多个石狮产品专柜、经销店,3000多名供销人员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庞大的营销网络。石狮市还通过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纺织品博览会暨服装订货会,广邀台港地区及全国各地纺织服装企业参展,进一步提升了石狮作为服装及原辅材料集散地的影响力。全国各地的单位、企业纷纷到石狮设立办事处、贸易公司,形成了“全国跑石狮,石狮跑全国“的大流通态势。石狮还积极进入国际市场,设立了270个边贸点,把产品辐射到独联体、越南、缅甸等地。 1996年,还组织企业赴菲律宾、越南举办展销会,取得良好效果,在拓展国际市场上迈出可喜的一步。目前,石狮40%的服装及小商品出口外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历史文化
石狮历史悠久。从石狮一带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刀石斧等文
物的考古中查明,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
期,古越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陆耕海渔。周代以后,有北方汉
人入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州兵燹而动荡不安,仕族衣冠
南渡入闽,定居石狮境内晋江流域的滨海平原,或从事农耕,
或从事近海捕捞,中原先进文化与古闽越文化交融发展。据《
西山杂志》记载,隋代,蚶江、永宁、石狮、祥芝等地,均有
中原移民南迁定居。永宁岑兜一带建有盐场,先民从事海盐生
产已成规模,石狮凤里庵前有从沿海通往泉州官路经过。石狮
宽仁一带人烟稠密。今宽仁凤里庵尚存清代竖立的石碑,碑文
记载,凤里庵始建于隋朝。庵前石雕狮子造型别致,与我国其
他地方隋代及唐初石狮子形态一致。据地方文史专家考据,因
当时人们常约定在庵前石狮子处碰头聚会,于是石狮便渐成地
名。《西方杂志》也记载,时有石狮子,外来商人在此贸易。
唐武德元年(618年)建州南安县,石狮境域隶属南安县。开
元六年(718年)后,石狮境域一直隶属晋江县。唐开元八年(
720年)航海家林銮在石湖兴建“渡头”(即码头,今称林銮渡,
市级文物),石狮海上交通运输已较发达,东北亚、东南亚的外
国商人开始经常到石狮进行贸易活动。海外贸易促进石狮造
船、丝麻、航海及与外贸有关行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播,
也促进石狮文化的发展。
五代,王审知治闽,鼓励农桑、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倡导
文教。石狮一带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学风丕盛。五代诗
人“晋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千万重”的诗句,为当时勤事
农耕的写照。今莲埭,即是当时围海造田之处。
两宋时期,石狮蓬勃发展。北宋元二年(1087年),泉州
设有福建市舶司,徽宗时又置来远驿,石湖、梅林、祥芝等港
成为海上交通贸易的港口,南宋前期,已与50多个国家,地区
发生贸易往来的关系。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王十朋知泉州太守,主持
修建晋江“七首塘”,石狮境内有龟湖塘、象畔塘(塘头塘)及
田塘(港塘)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
的发展。
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六胜塔(石湖塔)、关锁塔(姑嫂
塔)、玉兰桥相继建成。六胜塔,关锁塔为航海标志,对海上交
通贸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玉兰桥,是蚶江、石狮通往州
府泉州的海上长桥,沟通经济交流也极为重要。
随着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宋代,石狮人已开始定居海外。
宋人谢履的《泉南歌》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
地臂;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日本、韩国、朝
鲜、流球、吕宋、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及印度的湄公河流域
有石狮聚居地。
宋代,石狮文化教育繁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
1200年)曾到祥芝开办书院,并题有“小山丛竹”摩崖石刻一方
(毁于文化大革命)。童年在蚶江石湖读书的梁克家于绍兴三
十年(1160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诗文著作甚多,主编福州
地方志书《三山志》。后厅村洪天锡于理宗宝庆二年(1266年)
中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端明殿大学士,著有《阳岩文
集》等多部著作。
元代,实行严酷的种族压迫。当地南人,政治地位居于蒙
古人、色目人之末,备受歧视,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抗争时有
发生。流传至今的中秋之夜烧砖头小塔的风俗,传为当时点火
抗元的信号。至今,石狮还有民谣谓:“点塔仔来造反,三户
杀一元(兵)。一夜杀完全,杀上京城坐金銮”。但海上交通贸
易却空前繁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即元军占领泉州的第二
年,泉州设市舶司,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
诸处贸易止令输税”等方便海商贸易政策,颁布“官船官本商
贩”之法,扶助商人出海贸易,境内石湖、蚶江、梅林、祥芝
等港口,成为“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对外通商
贸易往来达100国家、地区的大港。石狮人出国经商,定居国外
者也增加。
明代,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石狮商业活动有了较大的
发展。石狮贸易市场从宽仁凤里庵一带向四周拓展。形成了九
街五围十一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永宁建成卫城,“城
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有“二十万
人烟,官印百颗”。同时,祥芝“造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
高二丈。”蚶江、龟湖等地也建有街道,形成贸易市场。明永
乐年间(1403~1425年),三宝太监郑和率大明舟师下西洋,曾
由泉州刺桐港启航,石狮渔民、船工及商人,或随郑和往西
洋,或沿其航线往西洋,经商华侨出国形成高潮。
明末,福建沿海连年灾荒,倭寇入侵,社会动荡。石狮沿海
一带首当其冲。永宁卫因遭倭寇侵袭,卫城被攻陷,20万人丁
几被杀绝。卫城居民纷纷逃往石狮避难,至今,留下“陷
城”、“洗街”之民俗纪念。天灾人祸,石狮灾民又纷纷徙流
东南亚国家。
清兵入闽后,清政府为消灭沿海抗清势力,隔绝与郑成功
在台湾建立的政权的联系,实行残酷的“禁海”、“迁界”政
策。石狮沿海居民田园厝宅被毁,被迫迁往“界内”,流离失
所,惨不忍睹。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复归台湾后
方得复界。复界之后,祥芝、梅林、石湖、浦内、蚶江等海港
蹶而复振,外洋大船常泊碇于此。乾隆四十七年(1784年),清
政府准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设置“海防官署”衙门。海外交
通贸易的发展,促进石狮经济的发展。石狮市区新华,宽仁、
五星、新湖四处均建有街道。石狮一带出现一种新的商业机构
───“行郊”。
清代,石狮人随军往台者尤多,特别是施琅重视台湾的开
发,石狮有大批居民迁移往台湾定居。
鸦片战争前后,石狮成为侵略者贩毒走私之据点。随着鸦片
而来的大量洋货的倾销,石狮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受到冲
击,对外贸易停滞,手工业作坊倒闭,农村凋蔽。破产的农
民、手工业者被西方殖民主义拐骗当了华工───苦力(民间
称“卖猪仔”)。石狮又一次形成大规模出国潮。此时,石狮
侨乡已初步形成,侨汇收入成了侨眷属主要生活来源。
[编辑]旅游佳期
石狮临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显著,雨水充沛。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唐代诗人包何的“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诗句,描绘了这里气候宜人的特点。最热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的一、二月份,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0℃~21℃。无霜期全年长达320多天,常年降雨量911~1233毫米。夏季多干旱,5~10月份常有台风。
[编辑]餐饮美食
美食文化石狮多姿多彩的风味小吃,牵动着旅外侨胞的心,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观光客。“石湖红膏蟹,胜过高丽参”。其实,石狮的特色海味又何止红膏蟹,跳跳鱼、海蛎煎、炸带鱼、鱼丸、鱼卷等。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义兴甜果、鸡卷、芋丸、烧肉粽、花生汤、面线糊.....其烹饪方式和特制风味游客拍案叫绝。
[编辑]购物消费
石狮的货品种类繁多,当地是“有街无处不经商”,热门的购物商场包括侨乡商业城、环球商场、华林广场以及汽车站附近商店和大仑街小商品市场等。
小贴士:在石狮买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狠狠还价,无论是服装还是小商品,只要你是个还价高手,一定能淘到价廉物美的东西。 到石狮购物一定不要忘记“货比三家”的古训,这样才能避免吃亏。
-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